时间:2018-09-30 09:54 来源:http://www.lunwentong.com/ 作者:佚名 点击:次
JUNE
23
长文,关于自我的追求,不太具有普遍阅读价值。仅作存档,以便日后回忆。
本文字数:7467
阅读时间:8分钟
点击阅读原文 做的第一个H5秀 多多指教
AND
今天也有合唱二维码!
浅谈社会化进程中的危机
社会化过程对自我的影响
1752357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类) 刘懿玮
社会化是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在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化的定义是“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人自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历程,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论中,生命周期被分为八个阶段,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作为大学生,人生不过才进行到第六阶段的早期,回溯自身经历,正如该渐成论中的“阶段性原则”所言,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级对立,构成一种危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以下以人格发展四、五、六三个个阶段自身的心理状态,尝试与埃里克森的思想体系结合,论证社会化进程对于个人自我的影响。每个阶段危机的产生和最终危机是否消解,对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一. 学龄期
学龄期的危机,源于勤奋与自卑间的矛盾。而我在6-12岁期间非但没有多认真学习,并且成绩较好(应该是县城小学本来生源质量就不好,但确实是又玩的开心又成绩好,并没有任何吹捧自己的意思),并加上母亲是该小学的德育主任,所以我的学业方面在学龄期是顺风顺水的六年。
然而在这六年的过程中,应该是在二年级左右班上开始有了女生拉帮结派的情况,而我不明就里地被拉入了一个小团体,所以就成为了另外一个小团体的攻击对象。不过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这应该是人生第一次受到敌对和攻击,好在是一个小团体在“作战”,不至于沦落到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境地。但这种情况在一个成熟或者年长的人看来,显然是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事实上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意识到,身边(认知还没有上升到社会团体的层面)的人呢并不是全部善良的,而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也不一定会受到善良的人应有的待遇。也会有人攻击你,甚至在你不明白的情况下被划分为敌人。
那个时候的我是软弱的,尤其是在班上另一个女生面前。我知道我自己在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班上成绩好,家长又是本校的主任,老师大多也都认识我 。但那个女生是我从幼儿园就在一个班的同学,从小一起长大,大家公认她长得很漂亮,会穿好看的裙子,男生们都喜欢它。于是她在班上就是一种呼风唤雨的角色,而我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她就喜欢跟我在一起走一起玩,我却不喜欢她。而且在有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说在班委事情里面让大家都听她指挥诸如此类。我认为她在班上活得养尊处优,但是我才是班长。而且在现在的我看来很不能理解的是,我竟然能够做到对她说的话,在很多人面前的时候,表示出十分赞同的意思。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直到六年级的某一天,我也不知道我是哪儿来的勇气,在有一次班会活动策划的问题上我对她大声说:“我为什么什么都要听你的?”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对我指手画脚。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班级那种很一边倒的从众心理,有一次班级选班长投票时,许多人莫名地投了一个新来的同学的票,而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熟悉这个人,更别说觉得他能胜任某种职务。而我作为投票活动的组织者,看到班上所有人都投了他,感觉自己不投的话就会受到孤立和排挤管他呢,反正很多人都做了这个决定,我也选他吧。后来想想这个事件真的是体现出学龄期儿童的在生活中指向的毫无目的感,毕竟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幼稚的阶段,难免会走入从众陷阱。
五年级时,开始和一个男生同桌有了互相喜欢的感觉,一个在班上锋芒毕露的男生,从来不跟我画那个时候班上流行的“男女三八线”,帮我在一个当时很热衷的一个名叫“赛尔号”的游戏里去捕捉齐了三只稀有精灵作为我的生日礼物,折纸青蛙送给我,每天放学和我一起走回家。我认为如今学龄期儿童青春期提前,而且这种情况一代比一代更明显。五六年级的我,开始试图加入班级之外的团体,认识更多的人,而这也是社会化的一种倾向性,想要成为年级很多人认识的风云人物而并非来源于成绩好的角度,那个时候男生和女生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由二三年级的对立、敌对关系走向和睦共处,逐渐有的先行者开始走出了谈恋爱这一步。我囿于当时要做一个乖乖女的执念,或者也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谈恋爱,并不敢迈出这一步。其实两个人的相互喜欢心照不宣,也觉得就是那个时候最美好的事情。
学龄期末期便是六年级的毕业,生平第一次和同学分离。把这种和朝夕共处的同学情期放得比什么都重要。12岁时不会懂得聚散自有定数,以及很多人都只能陪伴你走过一程的定理。父母觉得我的毕业情怀就是儿戏,那个时候我还很生气,然而现在在我看来,那个时候确实是很幼稚、很不成熟的。
学龄期的危机在于把面前的东西都看得过于重要,在于并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就把经历的事情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时而妄自菲薄,时而自以为是。在六年和小学同学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将自己的生活圈由单一的家庭关系圈扩展到同学,而在扩展生活圈子的过程中发生的矛盾迫使我去解决令我不适的人际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不一味软弱的勇气与和善待人的决心。
二. 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危机源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混乱,而这一阶段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上一阶段乃至幼年阶段,儿童就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的个体第一次开始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问题源于同一性的混乱,那么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同一性。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初中进入在县城就读,初一确实没把学习当回事。那个时候也在试图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首先是感受到了莫名的孤独感,也不知道当时脑子里想的什么,一进去就谈了个恋爱。一周之后对那个男生失去了兴趣,不一会儿就分手了。但是事实上我在初中班上初一的时候确实是混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前排成绩好的人中间,我凭借年级前列的成绩混迹于他们之间,反正就是我在玩也能比他们学得好,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也很有“权威性”;在后排那种成绩不好的同学中间,我也能很受欢迎,大概是我和其他成绩好的人不一样,我总是对他们很和善,并且在他们需要我的作业的时候给他们抄,敢于和班主任对着干。那个时候班上也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大概比我好一点,她给别人抄作业,一块钱一次。我就觉得很不合适,我觉得我凭借给他们抄作业换来的是好人缘,那是多少块钱都比不了的。
如果从一个女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也是很顺风顺水的那一部分人了。初中也不知道为什么被很多男生喜欢,而且是在我看来是莫名其妙地经常被表白的那种。我的自我意识告诉我不能够很随意地接受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在我自己对他们并没有感情的基础上时,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吊着别人。我很礼貌地拒绝了他们,并对待他们的态度不会因为他们是否喜欢我而改变。我觉得友善地对待别人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了习惯,之后我开始相信善有善报。
初二上学期遇到了后来的第二任男朋友,成为班上一大焦点。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谈恋爱,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第一次经历所谓的“暧昧期”,那是一段疯狂的日子,对我日后也产生了影响初三毕业之后我跟他表白了,之后我们高一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异地恋。初二上学期可能玩的有点太厉害了,让老班觉得我就年级二十多名的水平,让我非常不满。初二下期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在二十多名徘徊了一学期。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觉得我不想在这个县城待下去了,我认为就算在县城最好的高中读书也会毁掉我的未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而父母并不是很想让我高中就离开他们身边,就告诉我说中考成绩考到700分(满分750)就让我去市里读书。初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一年,而我本身也是一个有计划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的人,并且我自认为很聪明。奋斗的过程不赘述,反正从初三第一次考试开始,我就稳稳当当地保持在班级第一的位置,最后以年级第一719分被市一中录取,并免除三年学杂费。
初中三年最后让我收获了高中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三个多年的挚友,以及跟高中联系起来的,一个男朋友。我认为在初中我学会的是在我自己在班级集团的领袖意识,对于一些社会性的事情处理中,我知道以怎么样的方式去待人接物会让自己受欢迎。但同时我也知道,让自己受欢迎的过程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初中毕业时我认为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后来知道不过是自己先前出于的圈子已经容不下我,去到市一中我来到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给我一帆风顺的人生带来了新的不断的挫折。
高中是我整个人精神都升华了的三年,高中进入全年级最优秀的清北班就是全市招进来的最优质生源组成的一个所有科目配备最好的老师的班,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班。每一个人都是气势汹汹地并有着光辉的过去,并且清北班实行残酷的滚动制。高一高二连续考出年级200名两次就被滚动进入普通试验班,那个时候我并不清楚这个机制是好是坏,在第一次班上最后三个同学被滚动进入其他班级的时候,班级特别地进行了告别会,我们整个班哭得一塌糊涂。这是让人感动的场景吗?还是一群同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的同病相怜。后来我开始意识不到这种告别会的意义所在,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有一种葬礼的即时感。这种淘汰机制是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但确又是利于学生学习的,如果你不适应这个班级的学业压力,说明你可以换一个环境去学得更好,但这种强制性的滚动,又给学生的自尊以打击,对学校这种管理方式的反抗,却又在学业水平的不足上习得性无助。
论文存档(三) | 社会心理学 我认为其实清北班的氛围真的是没办法好起来的,既然学校已经给这个班级下了一个定义,那个这个班级的人就必须优秀。优秀都是相对的,然而相对的优秀必须通过竞争来体现出来竞争的实质就是相互比较,互相追赶,互不相让那怎么可能让本来就是相对立的独立的竞争者们真的能够互帮互助呢?每一个清北班的人仿佛都面临着这样一个自我矛盾的危机,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都是你的竞争者,那请问你如何和竞争者真的掏心掏肺地交朋友?就比如你拿到一份很珍贵的资料,你会愿意把这份资料拿给你的竞争者去复印一份吗?清北班高层,年级前列的人之外,有一部分的中等成绩会选择抱团取暖,但有会陷入一种“螃蟹危机”“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上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如此下去,即使篓口没有盖盖子,也没有一只蟹能够爬出去。
论文存档(三) | 社会心理学”事实上我认为抱团取暖是很没有意思的行为,因为到最后,你还是一个人在战斗。高中的时候我是真的不相信会希望有的人会真的全心全意帮助你变得比他自己都要好,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不屑于加入班级的主流团体,并不赞同他们的社交方式。我的不合群就是从高中开始的。
我从初中喜欢在班上放声大笑到高中成了班上最沉默的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好事实上也就是最大的原因了。班上的风气真的就是成绩好的是一个团体,或者谁成了黑马谁就变得很受欢迎,我认为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倾向,因为我觉得人自然会想要和更优秀的人交往,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样才能使人变好,而成绩好的看不起成绩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也接受了这一事实,在高一某一次考试之后,有一个同学看着我的卷子说“天哪,你竟然都做对了,我还错了”,这种事情也不在少数。这种落差感在后来就被渐渐磨灭了,因为我知道的是,之前我跟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处于自己圈子里的佼佼者。每个人都会遇到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日后他们遇到和自己一样厉害的人的时候,此时此刻的优越感也会被磨灭掉,而我并不具备让他们明白这些事情的资格。高中的时候我时常能够在初中的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初中的圈子是我的舒适圈,我在高中生活中处处碰壁的时候我会回到初中的圈子里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很容易发现的人初中的那些人还是那些样子,而自己在初中圈子和高中圈子之间,被两股力量挟持着,不愿意做平庸的人,同时也想要和优秀的人为伍,但走到无论这哪一端,都是难受的。
很幸运的是,我在高中遇到了一个同桌,处于年级成绩的顶端的尖子生。在我暗无天日的高中生活中,他成为了我生命中神仙般的存在。但又很巧的是那个时候这个同桌他有个女朋友在本班,事出有因,同桌对我很好。但一个有女朋友的人怎么能够对另外一个女生很好呢!这种关系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但单纯深刻的同桌情怀又让我舍不得放下,最终在某天他女朋友再一次吃醋之后我毅然决然地把桌子搬到了后排和一个女生同桌一个月的同桌时间,我迅速和这个女生一拍即合,后来这个女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高三的我是没有感情的。但从考完之后,各种感情又接踵而至。这个时期恰好进入18岁成年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专业的事情。一年之前我在填志愿的的时候,我为了信息管理专业来到了同济管理类专业,结果在专业分流的时候差两个排名,我没有被录取到信管专业。那个时候我很绝望,因为我真的不喜欢工程管理和会计学,之后的两个月内我都在为转专业的事情费尽心力,最后还是27个人中间选3个人,我最终排名第4。当我看到排名的时候我的心都凉了,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思考当生活狠狠打击了你,你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去面对。
恰逢《社会心理学》的选修课,老师让我们给partner讲一个自己被伤害的故事,我就讲述了自己被生活伤害的事情。
“有的时候你真的是得不到某个东西,你怎么都得不到。而这种无法改变的挫败感,造成了生活对我的创伤。而我们对这些伤害最大的负责,就是接受它。”老师沉默了一下,问道:
“你再回想的时候,时间能够冲淡你的痛苦吗?”
“在我改变自己的过程中,痛苦和伤害也成了机遇。而我付出的无助和绝望,也在改变的现状中逐渐消失。”我从来没有这样冷静的陈述过。但真的,最终命运给了我最想要的馈赠,我排名第4,但是排在我前面的一个人没有转去这个专业,我被录取了。在看到转专业名单的前一刻我还都已经觉得自己失败了,并已经做好了接受失败的准备。接受失败的过程时漫长的,因为你要思考出很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不那么悲观和绝望,并且在自己情绪压抑的过程中找到化解的途径。而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比之前更加坚定,当被逼到绝路时,学会给自己开路。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迎面而上。
三. 成年早期
成年早期的危机是关于亲密和孤独,最近也有在阅读《亲密关系》这本书,也加深了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18岁一年内贯穿着和上文提到的同桌的感情纠葛,甚至其中大学的第一个男朋友,都是炮灰般的存在。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和同桌的感情开始变味的,大概是同桌分手之后开始。而人的命运就是安排着各种巧合,高考录取后我竟然和同桌的前女友到了同一所大学。直到高三毕业后,我依然对同桌抱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来源于他的优秀。
论文存档(三) | 社会心理学我偶尔回想起暑假最初的畏畏缩缩,和那种小孩子对可依靠的人的依赖感,体现在我与他的对话之中,我会觉得那个时候我依然是没有脱离高中生活给我的绝望之感。后来的我习惯了妥协和退让,就这样纠缠到了开学后一个月。我实在不能忍受那种来自于权力的控制欲,毅然决然地看上了大学班上的一个男生。我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的简单的,不过就是看得顺眼,三观相符,你情我愿的事情。我也佩服自己的能力,很按部就班地走完了这几个流程,用我自己在高中积累起来的强大说理技巧,在那个男生被我说得迷迷糊糊地时候就迅速做了决定陪着彼此走一段路吧。果然怎么开始就怎么结束,最后分手竟是因为选课。从开始到分手持续了一个多月。
话说回来那段时间同桌又开始联系我,不过说实话我并不想回到之前的噩梦中。所以一直表现得不为所动,不过我自己过得倒是很愉快,花了一周的复习时间忘记了前男友。
寒假不知道怎么脑子一热就跟同桌在一起了,不过也有深思熟虑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在一起试试可能会一直纠缠不清,而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之后开始了异地,北京到上海,市区到县城的奔波。总的来说每一次见面都是对我自己感情的一种消磨,最后一次是在上海。等他回北京了我在上课时,给他发了消息说就这样吧。
我从根本上认为我只是做了对的事情,经历了对的过程。我能做的只不过是在感情中不遗余力,而在离开时也不会回头。
亲密关系这一部分,我认为,还没有过25岁的年龄。确实感觉没有弄懂。我不是一个可以将就的人,但是在前几段感情中我的确是学会了不会再恋爱中做一个任人宰割的被动者,也不再会因为寂寞去无谓地伤害另一个无辜的人。人人都有难过的心事,我觉得一切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自修不能无独,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也得学会和自己共处。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也能和自己友好相处,而非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与人交往的前提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阶段对恋人产生依赖感,事实上这并不是好事。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抑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以上阶段就成就了现在的我了。
有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就是社会秩序、社会规则,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最佳均衡状态” (也就是所谓“幸福”或“自由”。然而,通往“自由”之路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不自由,因为这种社会化过程本身就是带有强制特征的。)社会化同时也是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正如孔子所言“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他到底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并且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更是“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1]
[1] 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 阙贵频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的名字》
秀一波我济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心理学论文
![]() |
论文发表网站-论文通 Copyright @ 2004 - 2019 (www.zqdh.com.cn)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可靠与可疑特点对比-论文堂:专注论文发表咨询11年,只提供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介绍等信息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