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6 11:30 来源:http://www.lunwentong.com/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今天把广告放在最前面,本公众号为Dr.Hakase同志自留地,推送内容均为Hakase同志近期的原创胡思乱想,包括中短篇写作、各类作品推荐等,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关注随意,转发随意,人生在世难就难在随心所欲。
今天偷懒把西方经济学的考试论文直接贴上来,这论文老师基本什么要求都没提,也就懒得去查资料作格式了,写完最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在写经济学论文还是在写语文考试作文????
反正,政治正确最重要。
以上
浅谈看待运用“工匠精神”振兴实体经济
摘要:
在我国政府、国家首脑、官员纷纷站台振兴我国实体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结合本人在《西方经济学》学科中学习到的部分知识要点,提出了一些本人自身对“工匠精神”的看法、探讨了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现实情况和社会的广泛认知对“工匠精神”做出了相应的定义,随后对我国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对“工匠精神与实体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做出论述,最后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内外事例论证了“工匠精神”对我国振兴实体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
工匠精神原指手工工匠、职人们出于对行业及手艺的热爱和追崇,不停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在保持祖传技术传承情况下追求技术革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工匠精神生产出的产品是带有温度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每一个工匠而言,在一遍遍改良、进步生产技术最后得到一件产品时其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难收获非同寻常的满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制作者而言,每一件产品都相当于他们的孩子。
工匠精神的目的毫无疑问的,是生产出一件“完美无缺”的产品。
我们在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预估,在产品完成后如果达到了预估但仍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改良,这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具现。然而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想要达到“完美无缺”是几乎不可能的,比如科技的进步、用户审美或使用习惯的变化都会时时对产品的“完美”的定义产生影响,因此想要秉持工匠精神是非常漫长可以说是永无止尽的旅程。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对“工匠”也就是“人”的肯定,是对工匠们甘于寂寞、坚守行业的一种肯定和嘉奖。
现在,随着政府、各企业、媒体的宣传,是否工匠精神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员工是否具有较高企业、职业道德的代名词。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始发于英格兰后遍布整个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统治阶级维持统治权力、人民维持生活所需要的大多数人造产品或加工品(如锤、耙、镰等生产工具;刀枪剑戟等武器;衣服、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等)基本都由与产业相对应的职人、工匠、师傅进行生产工作,如铁匠生产加工铁器、面包师烘烤面包、钟表匠手工制表等。
在此以金属加工、打造生产工具为业的冶金行业为例。可以有效保留、使用火种,往往被视为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而在此之后刺激着人类文明大跨度迈步的则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生产工具。从最早的石器到青铜器、铁器,生产工具的每次优化和更新都意味着文明一次大幅度的进步。在古代,冶金技术及相关产业是否优秀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部族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国君主、首领所极力发展的“国家战略”(以13世纪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木真部落举例,在武器装备上,蒙古部落在前期与宋朝的战争中已学习到了宋朝的先进冶金技术,后期甚至出现了身披全套金属盔甲的具装重骑兵,而此时欧洲各国仍配备锁甲、麟甲等防护能力较弱的装备,直到14世纪初欧洲才开始流行半身板甲)。
然而受制于科技水平进步速度有限、冶金行业较高的入行门槛、国家管控、不透明的技术传承制度(父传子、兄传弟等),严苛的师父关系等因素,实际上,冶金行业一直是一门技术壁垒和要求相对都较高的行业。另一方面,在没有觉醒流水线作业的古代社会,单个生产者的生产力可以说是比较低下的,单个生产者很难完成大批量订单。
【Hakase】论工匠精神|西方经济学考试论文 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下,衡量铁匠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他是否能够打造出一柄“神兵利器”,而铁匠们也会有意识地或者说十分乐意地去生产一些优秀的作品交付给有名望的贵族、富有的大商人、知名的勇士以期望接到更多的订单(在通信技术落后的古代,这些权势者的口耳相传是最精准也是最好的宣传)。而得到了订单或知名的铁匠为了维持订单和声誉也为了增加他的行业竞争力又会更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循环:铁匠提升生产水平→提供更好的产品→评价上升→获得更多订单→提升生产水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古代的手工匠们执着于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因为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生产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里所处的地位或生存。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流水线作业的普及,手工工匠们在生产效率方面当然要远远落后于现代产业,在质量方面也开始有不同程度的落后。
不过,手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应该被他们的后人实现了高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所继承。
当然,现在也有部分传统手艺并不能完全用现代工业进行替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对这些手艺进行保护也是势在必行的。
三、工匠精神的误区
世人对工匠精神的误区,本质上来说大多是对手工匠的误区部分消费者认为对于部分(或者全部)商品而言,现代工业水平在生产质量并不如手工制造的,或者说手工有独特的优势;也有消费者认为手工商品价格更高,贵有贵的道理,自然质量更好;更有部分的消费者粗暴的认为某某商品就是应该用手工做的。
【Hakase】论工匠精神|西方经济学考试论文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不久前发生的“章丘铁锅”事件上进行参考。
“章丘铁锅”成名自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章丘铁锅号称自清中叶传承至今,每口锅经过铸锅师傅三万六千锤一锤一锤亲手锻造,不使用涂层就可以达到不粘锅的使用效果。
从生产效率上来看,“章丘铁锅”每口锅经过三万六千锤的捶打不谈论真假,姑且认为为真,假设每个铸锅师傅每秒捶打一下每天工作四个小时(高强度作业)在不间断的情况下,仅可生产铁锅0.4个,生产效率可以认为十分低下。
【Hakase】论工匠精神|西方经济学考试论文 而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成本递减推导,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具有规模效应,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其成本越低,加上流水线作业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因此无论是从成本还是生产效率来看,企业生产均大大优于工匠或小作坊生产。
很显然,“章丘铁锅”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大背景下,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一家企业最大头的运营成本部分,更何况一名能连续挥锤上千下、上万下的铸锅师傅不仅难以培养更难大规模雇佣,这势必导致生产效率进一步下跌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完成订单或亏损倒闭。而即使企业有能力达成收支平衡甚至盈利,也就是有能力雇佣庞大的工人规模来进行生产,企业也会将大量本可以生产更多产品或经济效益的工人捆绑在这一条效率低下的生产线上,也就是形成劳动力浪费。这些都是违反正常经济学规律的,也无疑会对中国振兴实体经济产生极大、极恶劣的影响的。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所谓坚持“工匠精神”并不是僵硬坚持一种落后的效率低下的生产模式,而是应该像我们学习马克思社会主义一样或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去糟粕留精华,对有意义的一面(比如精益求精的精神)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的重新定义、持续发展,树立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以13(14)亿人口傲居,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去曾为我国带来不小的发展红利(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口红利急速消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庞大的人口基数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前几年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不少的经济泡沫(以房地产、金融领域为重)为消融这些经济泡沫,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目标,制订出多套政策遏制地产泡沫又强调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等口号。
目前来说,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定距离,想要养活如此庞大人口唯有不断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才是解决之道。
如上文提到的人类社会的进步自古以来与技术革命必不可分,尤其在近现代科技爆炸式进步以及紧张的全球局势影响下,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都促使全球各国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其中美国在二战后的崛起可谓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而一个国家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影响了经济水平的发展更是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键(二战期间,日军袭击珍珠港后,美国集结全国舰船生产力如同下饺子一般下水各型航母147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实体企业还不谋求发展以“章丘铁锅”这样的案列,只会卖情怀进行宣传、坚持不合时宜的老旧传统与世界脱轨,而不考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却能获得大量利益,这显然将极大影响整体产业发展的热情。
我们唯有正确的对待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持之以恒、在较为苦闷的发展期能够甘愿承受不被理解的痛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结合如数字化、线上线下等新概念、新产业,对精品坚持、追求和积累,将技术发挥到极致。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西方经济学论文
![]() |
论文发表网站-论文堂 Copyright @ 2004 - 2019 论文堂(www.zqdh.com.cn)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可靠与可疑特点对比-论文堂:专注论文发表咨询11年,只提供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介绍等信息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