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撰文|李兆栋(科学编辑)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的是拒稿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最后留了一点尾巴,但我还是决定暂且放一放,今天换一个轻松一点、可以让论文发表更顺畅的话题:沟通——在论文构思、写作、发表过程中与同行的沟通,与科学编辑的沟通。拒稿的事
l图书馆管理论文: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 撰文 | 李兆栋(科学编辑)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的是拒稿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最后留了一点尾巴,但我还是决定暂且放一放,今天换一个轻松一点、可以让
论文发表更顺畅的话题:沟通在论文构思、写作、发表过程中与同行的沟通,与科学编辑的沟通。 拒稿的事情聊太多毕竟容易伤感情。所以让我们关注美好,从头谈起 让你为之奋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课题完成得差不多了,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可以开始着手构思你的论文了。收获的季节总是特别让人期待。金色的麦田,满山的果实,红色,黄色,橙色,簇拥在湛蓝的天底下这是个想想都会让人兴奋得无法入睡的季节。
谁说不是呢?人生,又会有几个这样的季节? 科研人生岂非尤其如此? 于是你开始整理数据,制定写作思路,作图,写作,修改,润色。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你对TA的爱与日俱增。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 然而,你总归需要选择一本科学期刊作为一个舞台,来展示你的努力最后破茧成蝶的时刻,让世人瞩目,让你觉得过往一切的艰辛都值得付出,未来的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充满光明与梦想。 你知道,一个合适的舞台对你很重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在这样的舞台上,郭靖华山之巅拆百招而不败奠定江湖地位,杨过襄阳城外毙蒙古大汗蒙哥成就侠之大者,张无忌光明顶上力排武林六大门派解明教于危难之间。 那么,你希望你的舞台在哪里呢? 你需要选择一本合适的科学期刊,你需要这本期刊作为展示你研究成果合适的舞台,好让它得到应有的关注。
毕竟,科学发现的过程虽然带给我们更多智力上的满足感和事业上的成就感,而发表传播出去的科学才能影响世界,指引人类未来的方向,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固然最终靠实力,但实力并不能保证你最后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舞台而得以更好地展示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人“实力”有所不同。内力雄厚的郭靖在关注音律的舞台上注定会一败涂地! 好在期刊种类够多,舞台够多样。如果你初出茅庐,或许你还会觉得有点太多,多得让初次独立
发表论文的你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你还不是老江湖。 不过你不用太过担心,你可以跟熟悉的科研前辈和同道多多沟通,向他们请教,一般都会得到很好的建议;或者看看你所在领域里,你认可的科学家的工作都发表在了哪些期刊上;或者你可以直接从科学期刊编辑那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后面我们会谈到。你需要学会做的就是:沟通。这会让你研究工作的发表更顺畅,避免在很多并不适合展示你成果的科学期刊身上浪费时间。 郭靖在向洪七公请教 世界那么大,舞台那么多,不是每个舞台射出的灯光都需要或值得你去关注!郭靖就专注练降龙十八掌,洪七公的打狗棒法和逍遥游并不适合他。 你也不需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才开始考虑论文投稿期刊的选择。通常的情况下,你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有比较清晰的定位。而且,不管是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还是墙报的形式,你多半也已经在各大学术会议上不止一次阶段性地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交流沟通,收到了很多同行们的反馈。当中或是有所肯定,或是有所批评,或是有所建议,这些都让自己和自己的研究获益匪浅,也使自己对所做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所以,或许你在课题刚开始不久,心里就已经锚定了几个目标期刊。往后随着课题的进展,意外结果的出现,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得到的反馈意见等,这几个目标期刊的名单或有改变,于是等你在论文构思和写作的时候就会以某一个期刊为目标而展开。 或许你目标够坚定,一切够顺利;或许课题出乎预期,而你仍心有疑虑。不论如何,在最终投稿之前,你都有很多与你的目标期刊沟通的机会,好让论文写作和投稿更有针对性。 在科学发表和传播上,科学编辑和科学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应该只简单地体现在同行评审的过程中。 更高一个层次上,现代
论文发表过程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和维护的科研发表和伦理规范,比如临床研究发表所要遵循的很多标准 (http://www.equator-network.org/),以及论文发表当中的Conflict of Interests Declaration,以及科研论文所谓的“八股文”模式,都是科学出版界遵循科学交流的要求,和科学家互相沟通和探讨,权衡利弊,为了提高科学交流的质量和效率而逐渐达成的共识,以确保和促进科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发表科学论文不是写博客,可以让你下笔逸兴横飞,纵横捭阖,文采飞扬。 我们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科学编辑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科学家有更多的交流。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和你沟通、交流。 作为期刊的科学编辑,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某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便在处理稿件的时候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决定,我们会经常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有时候期刊出版社也会在某些学术会议上设立展台),听学术报告,与领域前沿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向你们学习,掌握该领域大家所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及研究走向。我们也非常乐意听取你对期刊的发展、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以后能够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为科学界提供更好的发表服务。 武林大会期间江湖大佬相互切磋交流 编辑也很乐意去你的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实验室的整体情况以及课题进展。在决定接收发表某一篇论文之前,编辑也总想能够对研究的具体内容更有把握一些。交流与沟通是加强理解和互信的最好方式。 你想一心一意把科研做好,科学编辑也想把科学期刊办好。小而言之,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发表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大而言之,是为了促进科学传播,造福人类。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是科学改变社会、实现其应有价值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所以,不论你是在发现科学,还是传播科学,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始终抱有一点情怀! 可能是由于语言或者文化的原因,我们中国的作者较少与期刊的编辑直接沟通。下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你可以稍微关注一下是不是有某个你感兴趣的期刊的展台,或者是某个编辑参会。你大可以径直走过去跟他们打个招呼,互相了解一下,或者提前约个半小时的时间,一起喝杯咖啡,或者茶也可以,聊聊你的实验,你也顺便了解一下期刊的情况。 即使是吐槽,也是一种交流。 上次参加学术会议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吐槽。一位参会者在茶歇的时候向我吐槽了他向某期刊投稿,而由于这样那样沟通错位的原因,期刊编辑部杳无音讯,论文稿件也拖了将近一年才收到杂志回复信息的经历。
l图书馆管理论文: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 从科学编辑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属于特例;然而对作者来讲,大部分人一辈子的科研生涯可能也就能发表十几、二十篇还能够拿得出手的科研论文,所以这样的经历自然是刻骨铭心,足以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科学编辑引以为戒。 其实,作为科学编辑,我们也有很多吐槽,不过我相信我们都不希望以后我们面对面的交流都变成了吐槽大会。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不是吗? 不过,平等的沟通或许可以减少这样的吐槽,心存芥蒂通常都是因为不够了解。 如果你想让我们的沟通更有针对性,你可以或者面对面或者通过其他联系方式直接介绍一下你快要完成、正在考虑投稿的课题,分享一下不论是Abstract(论文摘要)也好,还是尚未完成的论文草稿也好,做一个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投稿咨询,可以大体知道该期刊是不是对发表你的研究感兴趣。 对此,江湖上有一个术语,叫“投石问路”。 这里并不是说在投稿之前你都要投稿咨询。大多数的投稿都不需要。 总而言之,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通过上面的各种方式增进沟通,一方面会让你对某个期刊更了解,在以后的论文写作或投稿过程中更加明确且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让期刊编辑部有机会更好地了解科学界的需求,特别是对你的研究和你所在的研究领域有更直接的了解。这些都会让以后双方的合作更顺畅。 沟通带来的通常是双赢!而这样的双赢,带来的是效率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科学传播。 你不必担心这样的沟通会把你现在正在开展的课题信息泄露给你的竞争对手,以致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编辑不会把任何听来的有关某个实验室的某个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和进展转头告诉其他人,更不会把你的论文摘要或草稿透漏给其研究者这些信息只会在期刊编辑部内部传播和讨论。 江湖上讲“行有行规“,我们称之为“职业操守”。 有些人,注定会把声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科学期刊编辑和科学家一样,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科学家一心一意把科研做好,探索未知,科学编辑一心一意想把科学期刊办好,传播知识。在这个科研江湖里,有很多成文的规定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在科研论文发表上,这个江湖还是基于我们对科学的执着,和每一个参与者对科研信誉的看重。 最后照例要声明一下: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本人对所有内容负全部道德和法律责任,与所属杂志社无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期待与你在下一个科学会议上相遇,互道一声问候:好久不见! 作者简介 李兆栋 不会喝酒又不以为耻的山东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先后在美国UMass Medical School、Harvard Medical School进行博士后研究。因感兴趣的科学题目太多又不能自已,典型缺乏长期集中精力对同一科学问题追根究底把实验室坐穿的科学家特质,故半路出家做了《柳叶刀》杂志子刊EBioMedicine的科学编辑(美国),得以名正言顺地每天接触各式各样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有趣研究,对有科学家特质的人及其科学发现心向往之,乐意与之交流,为其服务。
l图书馆管理论文: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喜好八卦,爱好科普,好给闺女读书。个人微信公众号FutureMedicine,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与中国基础/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和教授研究员们交流的平台。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sci@163.com。 95%的人还看了: 新闻链接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 这并非个例。日前,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
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在南京林业大学新政出台之前,“教得好”只是口碑,那么,具体什么是“教得好”?标准是什么?由谁制定?如何评估?怎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 2019年年初,由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牵头,为“潜心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专长型老师“量身”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首先是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讲课程教学风格”,其次是要“深受学生欢迎”,最后再结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研教改成果、教学奖项等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量。 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大学也得到了体现。2018年,该校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高校教师无需
发论文就可以评教授,你怎么看? 光明观点: 没论文也能评教授,迈出了高校职称改革第一步 作者:白晶晶 据媒体报道,近日,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他受益于今年南京林业大学推出的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多年来,在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之风盛行,“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等论调,加剧了高校教学“边缘化”的倾向。 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的制度设计初衷,本意是激励教师探索科研前沿领域,但在畸形追求论文数量、轻视一线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下,反而滋生了部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的问题。 在以往媒体的报道中,有在体育学院任教的游泳老师,每年还要完成两篇C刊论文教研任务;有的高教教师被学生吐槽,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一些受到学生欢迎,潜心教学的高校老师,苦于论文发表指挥棒,多年遭遇职称晋升难。 针对以上沉疴顽疾,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改进人才评价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正是意在剑指高校教学边缘化的不良倾向,让教学重归高校工作的中心。 像蒋华松老师这样,“案例、板书、喝水少”深受学生喜爱,教授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师,正是此次高校职称新政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诚如该校校长在采访中所言,改革的目的是“让教师回归本分,让潜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
l图书馆管理论文: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职称改革打破“四唯”怪圈,回归教学本心之外,也应当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公正合理的考评体系,针对教学专长型、科研为主型高校教师设计不同的职称晋升体系,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担任一线课堂教学任务的高校教师而言,一方面,考评机制要打破“论文至上”窠臼,引入教学督导、校外专家评审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对教师业务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给出更为公正不受干扰的测评结果。对科研为主的高校教师而言,在权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能够体现出其对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知识结构更新做出的努力。 不
发论文也能评教授,是高校因材施“策”职称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不断融化高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坚冰”,给高校教师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让莘莘学子得到一流教育,让高校教师更有获得感,愿景更可期。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综合自《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5日 10版,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责任编辑:王子墨 本期编辑:常莹 宗小宁 。
Tag:
论文(2532)期刊(749)发表(790)教学(1377)科学(59)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