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
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 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 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 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 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 研究。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 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 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千论文的规模较小、给予作者的 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 的。
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 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 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 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 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 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 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 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
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
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 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间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 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 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 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 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衡水期刊发表:(论文发表)_2222_{论文}7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 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 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 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 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 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 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 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 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 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 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需要温
95%的人还看了:
文献检索,论据不多,可是却要给出一个涉及范围较大问题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评委问一二个问题,就把学生问住了。下面的论文,主要问题就在这里,在答辩中,作者举不出所论范围内的自己不熟悉的实例,陷入尴尬。
LR:
你关于中国新闻传播的特点是道德化的论文,从选题看,
是有思想性的。在拉斯韦尔“五个 W 线性模式”中 加了个一个 " W" (用什么方式)进行探讨,这个思路不错。
首先,问题也明显地出在你的选题上。因为过于宏观,你 动不动就是“中国”、"中国人“如何,而论据几乎都是个别事例(例如你用中国的“新闻散文化”说明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 思维,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美国的“新新闻主义”,说明美国 人的思维也是形象思维?单独的事例几乎什么也说明不了), 甚至连事例也没有,拍拍脑袋就想出来一个涵盖全体中国人的 特点,这是不符合基本的学术研究规范的。如果你没有条件依 据科学的调查报告,那么也要直接使用名家已经得出的结论
(这叫论证的“权威法")。既然你选择了这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 那么起码要读到这方面的较有影响的论著 , 20 世纪
80 年代有不少这方面的书和论文。从最后你引 证和参考的书目看来,你读的相关的书太少了。你所谈的文化学上关于中西 方差异的观点,都有人讲过,要引证他们的原著。不然,你就 得自己论证为什么,不能直接下结论而无论证。这么些大得吓 人的结论,怎么能够几行字就完了呢,经不住别人问一个问题 就会败下阵来。
在目前的情况下,你的没有论据的论证能够采取的应付办法,就是引证较有影响的论著,代你说出结论。要直接找到这 样的论著,应该有很多。
第二, 你所说的中国新闻传播似乎只是指 1949 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而且主要是江泽民时期的(因为正面宣传
117
--呻的令? 己 守``心脏- 七了_._ ? ? - ? 夕矗气 ....
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等等,都是最近几年的事),可是 你冠以的却是时空上自有现代新闻业以来的整个中国。
衡水期刊发表:(论文发表)_2222_{论文}7不知你 看过解放前的报纸没有,你所说的特点是不是能够涵盖解放前 中国的新闻传播?你完全没有谈到,如果问你解放前的中国主 要报纸《申报》、《大公报》等如何是道德主义的,是正面宣传的,你将何以回答?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主义出发,没有 论证,就一下子推论到中国新闻传播也是如此,这样的论证不 行
95%的人还看了:
,连基本的过渡都没有。这种道德文化对于中国的新闻传播 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新闻传播解放前的年头比解放后还长,解 放前的新闻传播是这样吗?假如不是,那么你关于“中国“如 何的基本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主义,到你认为的现代新闻传播的 道德主义,必须有令人信服的论证,让人能够确认你的看法言 之成理,简单的逻辑推导是不行的。同时,对西方的概括也成 问题,谁说的西方就是客观的、科学主义的?要有出处。欧洲 和北美那么多批判“新闻客观性”的学者不是西方人吗?既然 我们承认西方世界的观念是多元的,那么就很难简单地下这种 结论。
第三,对于现实的新闻体制和指导观念,不能简单地说这 就是道德主义的或其他什么主义的。
衡水期刊发表:(论文发表)_2222_{论文}7你要硬扭到道德上,话就 要说“圆"'..弯“要拐得有道理,不要绝对化。
不要说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方面的变化是“直接吸收西方科学的新闻传播方式”。首先谈不上人家是不是“科学的"
(他们自己也不承认)。第二,我们也不是“直接"吸收了人家什么,这是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流给人的感悟,很难说哪些就是 直接吸收了人家什么;反之亦然。美国的名牌电视新闻节目近
年也搞了一些类似中国典型报道的节目,效果不错,我们也不 能说就是吸收了中国的。当然,相互有些什么影响,这是肯 定的。
第四,从结构上,你的第二部分讲的是中国的新闻传播是 这样…, 而第三部分讲的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如何不是这样……,这两部分之间有矛盾,如何说“圆",请考虑。
第五,你的选题要求你必须对中外新闻传播的特点要十分 熟悉,为此起码要翻阅过中国解放前的主要报刊,外国的新闻 传播起码要读过主要报刊(例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
《时代》周刊)的报道,主要电视新闻节目的录像;要十分熟 悉中外新闻史,不然别人随便提个问题就会把你难倒。从你的 第五部分看,你对新闻史的了解是不多的,怎么连中国什么时 候开始的近代新闻业也说不准?对于中国传统的传播思想,也 要了解一些,不然你怎么说明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现在概括一下,主要问题有: 1. 通过一系列的推论得出论点的过程,跳跃性大,过于简单,背景交代或说明不够,容 易遭到诘难。2. 中外新闻传播的实例不足以代表和涵盖所要说明的特征。对于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方式的论证有欠深刻。
一时想不起多少可参考的书目来,头脑里立即闪现的有以 下一些:
刘智《新闻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孟小平《舆论学》。
Tag:
论文(2477)中国(237)新闻(93)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