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体意见:一、不要把我国的新闻学词典作为论据。这种词典是上百人动笔的大杂绘,严谨程度很有限。可以引证大英不列颠百科全书,其中每一条均是请最权威的专家写的。二、”系统与行为的关系”一节,让人看不明白,说得太“玄",希望用大白话。这个观点与“真实
体意见: 一、不要把我国的新闻学词典作为论据。这种词典是上百 人动笔的大杂绘,严谨程度很有限。可以引证大英不列颠百科 全书,其中每一条均是请最权威的专家写的。 二、”系统与行为的关系”一节,让人看不明白,说得太 “玄",希望用大白话。这个观点与“真实性”也远了些。似乎没有必要从什么是新闻说起。 文章其他部分使用的特殊的学术化语言太多,并不是在一 个领域、一个层次上的,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要原话 照搬。(不再一一列举) 三、新闻媒介并没有谁为它规定“目的”或什么”已任"' 促进政治经济的平等、“终极关怀”等等。
这些本身就是一种 倾向性认识,也可以不这样认识。与“真实性”的关系同样远了。 新闻媒介只是提供大众需要的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信息, 这只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面向公众的那一部分。 P2 第三段前半部分说的信息整体的作用,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媒介的新 闻传播,社会性新闻传播以外的信息传播领域大得很。
国家级期刊版面费:(论文发表)_2222_{论文}93 四、P2 倒三行“新闻机构在当代社会是 部分的独立的经济主体……无论盈利还是亏损。”这一段话在说什么?说话绕 弯子。我们过去常说的“新闻事业”,本身就带有一种认识, 它是”事业”,不是“企业”。
建议用中性的“新闻业”。 五、P3 二行“新闻是否有卖点很大程度取决千其包含的信息的质量……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新闻机构的社会地位, 也从广告和订户上决定了它的经济地位。”这话明显地不能涵 盖全部情况。许多有卖点的新闻往往是质量很差的东西,而有 质量的新闻卖点并不大。在中国,决定新闻机构地位的主要不 是这个意义上的“质量”,地位大小是党政权力赋予的。在英 国,广告和订户不多的高级报纸,声誉是专业新闻传播、文化 和传统意义上的,在经济并没有多大地位,例如《泰晤士报》。
从质量再转到“真实性”,这个弯子太大了,没有必要。 六、你使用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论点,但是不要直接搬过 来,要自己消化了以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现在你讲述其 他学科的概念和观点占据了每一个层次的主要篇幅(有些属千 传播学常识, 例如P8的 图; 有些又很艰深 , 不作解释或解释本身亦很艰深, 例如 P6 图二)。
国家级期刊版面费:(论文发表)_2222_{论文}93于是造成两种情况, 一是所使用的语言陷在其中出不来,整个文章使用了多种不同风格特点 的语言,艰深的和大白话交叉,很混乱;二是造成与主题的脱 节,喧宾夺主了。 另外,对有的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以为别人自然会理解, 不做解释就搬了上 95%的人还看了: 来,例如“三个世界”、“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公共命题”,以及一些符号学的概念。 七、引文不要随意,有的是常识性的话,不要作为引文, 自己说好了。要引的应该是其他人没有说过的、带有独特观点 表述的话。 引文过千繁琐,编号随意。尽可能不要转引。 八、P8 倒三段, 列举 ”一日之 内抓了多少小偷” 等等。我看不懂在说什么,是什么意思。新闻远没有文学现象复杂, 许多新闻是谈不上什么“本文意图”的。 九、P9 二段最后引证日本新闻学家小 野秀雄, 他是二战前日本的代表性新闻学家,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你引用的目的 是什么?不清楚。 + 、P9 三段和四段 , 对于网络传播会大大减少限制 , 把关人不存在的说法,过于乐观了。
国家级期刊版面费:(论文发表)_2222_{论文}93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会随 之产生与之对抗的同样的技术。 + - 、P9 倒二段“新闻本 文的解读者 , 首先要准确的了解传者的真实意图。”是这样吗?多数下层读者接受新闻信息 时并没有了解意图的习惯。 我的总的感觉,一是你的文章以“真实性”为主题统领全局,有些牵强(前面谈的两个问题尤其与之无关);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每一个层次都不可能说透。最好一篇文章只写其中的一个话题,深入下去。如同符号学研究者董小英的导师说的,掘一口井,挖出水来,再漫开去。 1999 年 12 月 25 日 第二节 引介性论文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例 评语 3 这个实例涉及如何对国外的研究对象评论的问题。这 类选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多。由于涉及到许多国际关系,以及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学术论文不宜直接卷入各 种冲突中,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要有立场,但 是作为学术论文又要显示出科学的态度。 MS: 你关千美国《新闻周刊》的论文第三章第一节我看了,首 先的感觉是太庞大了,硕士论文不能这样拉开架子写,你累, 看的人也累。这尚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还有什么?架子 太大了。 第二,这种分析给人一种切割的感觉,因为全凭你的引证,别人看不到原文,你引的又相当短而分散,会给人一种断 章取义、按内定标准取材的感觉。可能你是客观的,但效果却 是主观的。 第三,与其说是在分析新闻,不如说是在做政治文章,因为涉及的已经不是新闻业务,而是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的差异,这是很难说清楚的,你不宜卷进去。特别是关于政治 领导人的报道,你所处的位置很难评价,因为你不知道任何一 点内部的清况,最好回避,你怎么说都不会令所有人满意的。 内 95%的人还看了: 容分析似乎不宜这样写,搞客观的统计分析为好,例如关于中国的报道,使用了何种特定词汇、多少次、基本语调如 何等等,表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不要涉及对具体问题的 评价,你不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化艺术家,不可能对所有 的事情都能说出在行的话。 其实,中国对于美国的报道,在美国看来,不也会认为不 是那回事吗?因为沟通不够,传统认识的影响是极大的。尽量 从文化角度,而不要从政治角度谈这个问题,否则很难写出学 术来。 我只能说说论文写作的原则。我讲论文写作课时就说过, 不要把面铺得太大 ,现 在《人民日报》国际部的你的师姐 LC, 当 年写介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论文,她 原想 写该 刊 150 年,后 来改为只写 20 世纪 90 年代,最后压 缩 到最近两年关于中国经济的几篇报道,这就好写多了。你一讲就是二十多年, 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大之广,涉及到两国二十多年的政治、经 济、文化和其他,就是我国的许多事情现在还很难定论说好说 坏,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两国的问题?最后,只好变成现实性 质的简单政治表态,没有学术价值了。
国家级期刊版面费:(论文发表)_2222_{论文}93 2000 年 4 月 4 日 实例评语 4 以某个外国学者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一类论文的选题。这方面的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不要习惯性地用中国式的政治宣传术语、思维方式来评判对 ? 157 方,要尽可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理解和说明它;一是不要陷入对方的话语体系中难以拨出,以致论文的行文都是研究对象的话语,无法分辨是作者的论述还是研究对象 的话。 CG2: 你关于美国批判学派学者赫伯特席勒思想的引介论文, 我的主要意见如下: 一、需要增加一节关于席勒思想生平的介绍。特别在他刚刚逝世的清况下,这样一节是必要的。可以查找一下有关他的生平,例如网上关于他逝世的消息中就有(问一下郭镇之教授,哪里可以找到。她下载了)。要说明,你评论的这本书只是他的许多著作中的一本,还有儿本也颇有代表性,我给你参考的我关千批判学派文章的初稿中,就提到他的两本书。他影 响最大的著作不是你谈的这本,而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 起码要提到。 二、文章要使用学术化语言,现在的语言较多比喻和形容,诸如“亦步亦趋"、“入木三分”、"…..说不”、“勇士”、 “同流合污"、“大批判的大锄"、"庄稼地”、"挥起了大棒”等 等。这是一般报章的文字风格,不行。 三、文章现在就像文。
Tag:
论文(2406)文章(149)不要(9)新闻(91)传播(43)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