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俊)日前,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日前,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
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的唯一依据 记者了解到,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
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 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 设置教学实践环节 引导博士生学术就业 新《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 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
北洋水师刘冠雄:清华官宣:博士生不发论文也能毕业,但未来这个 强化过程考核 严格分流与退出 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 据介绍,新《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
95%的人还看了: 近日,清华大学官宣:不再将
发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硬性标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清华博士未来不
发论文也能轻松毕业。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不硬性要求
发表论文,那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从何考察?一方减轻,一方肯定就有侧重,在文件中,清华大学明确表示在往后,会更加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创新性。也就是说,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标准在未来可能会提高。 一开始,高校要求发表论文只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避免学生荒废学业;同时又因为有评估中心开始统计各高校的
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排名,久而久之,论文发表数量情况逐渐变得功利化。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都存在有如果想要毕业就必须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需要发布一定数量的顶级期刊文章;这项规定像一把悬在博士生们头顶的尖刀,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同时,也滋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如网上特别红火的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等另类生意。 唯论文现象危害大,博士生自杀现象频发 “写不出论文,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你的博士就白读了,你的人生也随之失败…”在唯论文现象下,这种价值观一直存在于许多高校当中并盛行,许多人无法按时毕业,滞留在博士学位的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一篇欧洲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提到,32%的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高强度的研究工作与高压的精神状态,催生了许多博士生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哀事件: 2019年,中科大博士深夜出走,经过几天搜救后遗体于水库边被发现,家属称其毕业论文压力大,已延毕一年; 2011年,中山大学一在读博士生疑因论文写不好凌晨跳楼自杀,留下遗书称压力大; 2009年,武汉大学一34岁博士于凌晨在卫生间用电线自杀,知情者称,自杀原因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 唯论文体系至上:不出版就出局 学术论文,是一个反应你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供同行交流探讨的渠道,在国内,论文发表数量似乎决定了一切,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不能毕业,是否能拿到科研基金维持后续研究,是否评选到职称、职务提拔等等。“不出版就出局,论文和基金牵着科研走,而不是科研牵着论文和基金走。”是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非常头疼的问题,没有论文,就申请不到金,没有基金,实验就进展不下去,实验不下去照样出不来论文,周而复始,科研人员在这个漩涡中越搅越深。
北洋水师刘冠雄:清华官宣:博士生不发论文也能毕业,但未来这个在此情景下,就难免出现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追求快,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不断生产“短、平、快”等质量不高的文章,致使我国水论文越来越多,施一公院士就在公开场合炮轰:中国垃圾论文太多了! 博士论文指标可淡化,但不能一刀切 论文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博士生们动手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提升其学术能力,论文硬性指标可淡化,但如果一刀切,确实稍有不妥:教师论文压力日益增加,教职工作与论文两头压,手下学生无须发表论文又有了官方保障,博士生管理上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我们鼓励有成果发论文,而不是强制发论文,制定弹性化的论文发表体系,也许是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制定弹性论文发表体系好处多 1.激发学生科研能动性 清华公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文件时表示:此举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没有了论文指标的压力,博士生们不再每天为达不到论文发表数量而忧心忡忡,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正友博士曾说:“做学问做研究需要沉得住气,守得住心,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刨去发论文的硬性指标,博士生内心多了份宁静,科研上又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被最大程度的激发。 2.维护宽松的教育氛围 宽松的教育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博士毕业没文章在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世界顶级学府都很常见。
北洋水师刘冠雄:清华官宣:博士生不发论文也能毕业,但未来这个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熊榆曾表示:我所认识的英国博士生中,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在毕业时还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在中国,这个数字为0,几乎每位中国博士生毕业都要跨过论文发表这一关。
北洋水师刘冠雄:清华官宣:博士生不发论文也能毕业,但未来这个” 清华此举,不仅有望克服“五唯”等不良倾向,更有助于博士生教育重心能够真正回归人才培养上来,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将不唯论文不唯学术不唯能力不唯分数的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培养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关键所在。 3.促进学术圈的健康发展 论文数量要求导致了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滋生,近年来的论文抄袭、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如前阵子的翟天临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唯论文有关。过分注重“论文”反而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破除唯论文现象,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不仅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减少甚至杜绝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促进学术圈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头羊”,清华此次《新规》无疑起到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也说明我国高校更有自信了,不再高度依赖外在评判标准,而是期待培养真实实力。 你认同清华取消博士生论文考核指标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与小编一起探讨! 。
Tag:
论文(2532)博士生(6)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