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王蔚这几天高校陆续开学。不少学校不约而同地把开学第一课聚焦在学术诚信。起因便是春节至今的翟天临事件余波未平。有高校甚至在新学期里专门开设了学术诚信课程,希望大学生、研究生们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但也有专家提出疑问,学术诚信不是上几堂课
王蔚 这几天高校陆续开学。不少学校不约而同地把开学第一课聚焦在学术诚信。起因便是春节至今的翟天临事件余波未平。有高校甚至在新学期里专门开设了学术诚信课程,希望大学生、研究生们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北京化工中级职称论文发表:印度拟现金奖励博士发表论文,这是激但也有专家提出疑问,学术诚信不是上几堂课就能“教会”的,而是应该从机制上遏制现在“唯论文”倾向。 著作侵权难在举证 本学期华东师大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通识课,由14位教授担任主讲,教学目的是明确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基础原理,让研究生们懂得学术规范与伦理的基本原理,使遵守学术规范与伦理成为学生的理性的自觉行为。
虽然校方坦言开设这门课考虑已久,并非蹭翟天临的热点,其实,师生们都心知肚明,恰是因为当下学界的学术不端屡见不鲜,恰是因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乃至到教授、博导群体,学术失范行为既没有从源头上得到治理,也缺乏必要的教育。但是,仅靠开一门课就能防止学术不端,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华东师大法学院副教授余锋也认为,类似于交通规则的被普遍遵守,并不是靠单纯的“教育”所能奏效的,而是要通过严格执法乃至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达成的。“必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加以约束,学术圈也要有相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让学术造假的人在业内混不下去。
”余锋说,目前的难点在于著作权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针对学术侵权行为的赔偿还有相当模糊地带。通行的“填补式”追责,需要有相对方来主张受到了多少损失,也就是说,需要被剽窃者举证自身“损失了什么”“损失了多少”,然后再来认定侵权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比较难以操作的。 鼓励原创不限形式 客观上来说,现在高校乃至整个学界“唯论文”盛行,尤其是层层以论文数量和刊
发论文的等级来作为“学术质量”的标配,这也为学术不端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卫正在起草一份给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建议取消“研究生毕业
发表论文”的硬指标。
北京化工中级职称论文发表:印度拟现金奖励博士发表论文,这是激昨天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今年春节期间,两位博士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一位是演员翟天临被曝光论文抄袭,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注水’;另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春杨溺水事件。两位博士背后关联着同一个问题,即研究生在毕业前需要公开
发表论文甚至是要求发表在国外的高水平论文的‘硬指标’。而国家的高等教育法、现行的学位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无此规定。《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论文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作出决议。” 胡卫提出,“毕业发表论文”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教育长期性和创新偶然性的规律。在毕业、就业、生活的压力下,有些研究生为了毕业,不择手段地进行论文剽窃、数据造假,以图蒙混过关“混文凭”。因此,建议《学位法》中限制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条件的自主权,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对法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进行细化,但不应增设其他额外条件,例如“毕业或答辩之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把“学位论文审查合格”作为答辩申请的条件。对博士生可额外要求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成果,如论文、专利、会议报告等,但不限定于“发表论文”。 同时,要健全学位申请人的权利救济机制,当学位申请人对学位授予单位作出的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持有异议时,有权提出申诉、复核、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如果导师或下级论文答辩委员会拒绝学位申请人参加论文答辩,学位申请人可向上一级论文答辩委员会申请答辩。 首席记者 王蔚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95%的人还看了: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考虑一项论文报酬提案,计划用现金奖励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奖金分两种梯度,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可获得5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748元)的一次性奖金,在印度国内某些期刊上发文可获2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1899元)。据《自然》新闻称,上述奖励数额高于普通印度研究生的每月津贴。 这项提案由印度一中央政府委员会提出,初衷是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价值和质量。但不少来自印度科学界的批评人士指责称,此举将加重国内以出版数量为指标的学术风气,影响印度科学研究的质量,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风行,甚至影响印度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 目前,印度政府成立了第二个委员会来审议这项提案。 论文数量与现金奖励 印度的科研资助机构如高等教育监管和资助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等在评估科学家的资助、晋升和奖金时十分关注
论文发表的情况。 据印度金奈的数学科学研究所的计算生物学家Gautam Menon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学术评价体系相当重视发表论文的数量。他认为,“这为科学家发表大量低价值的论文创造了不正当的动机”。 为了迎合这个评价体系,部分科学家在不考虑研究质量的情况下频繁发表论文,导致论文质量的降低。
北京化工中级职称论文发表:印度拟现金奖励博士发表论文,这是激根据国际科学与医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提供的数据,2014年,印度科学家的论文被引率远低于美国和中国。另有数据分析机构称,印度科学家的论文被撤回率大约是美国的两倍。
北京化工中级职称论文发表:印度拟现金奖励博士发表论文,这是激 反对者称新提案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这些问题。一项在2011年进行的研究发现,韩国和土耳其在推出类似的奖励论文政策后,国内科学家向《科学》期刊的投稿数量增加,论文接受率却下降了。 另一种以印度科技部部长Ashutosh Sharma为代表的声音则认为,
论文发表数量是少数几个能够评价博士生工作的指标之一,提案是为了激励从事高质量工作的学生。 除了对科研质量的担忧,部分科学家还担心新提案将损害印度学术期刊的发展。提案对国际和国内期刊的论文给出了不同的奖励金额,贝拿勒斯印度大学教授Subhash Lakhotia认为,这意味着国内期刊只能吸引到质量更低的投稿。 掠夺性期刊 印度曾被认为是掠夺性期刊的温床。 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是指那些通过给研究者发表论文来赚钱的期刊。作为劣质期刊,这类期刊往往向研究者收取高额出版费但不提供编辑服务或正规的同行评审,充斥着大量低水平的文章。 不少掠夺性期刊的出版商都在印度,印度研究者也是这类出版物的主要投稿人之一。许多学者将这种情况归咎于印度重视论文发表数量的科研评估机制。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2018年8月,印度政府开始打击掠夺性期刊,要求大学修改期刊白名单,将掠夺性期刊排除在外。 2018年8月,印度政府打击掠夺性期刊。 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阿吉特肯巴维(Ajit Kembhavi)认为,政府打击掠夺性期刊是重要的一步,但促进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建立一套更合理的学术评估体系。 Kembhavi说,更持久的解决方案是将学术评估体系与研究人员的论文发表数量脱钩。 奖学金与绝食抗议 比起奖励论文,提高研究质量的更好方法是增加大学的科研职位、减少科研资金的不确定性并且避免学生奖学金的拖欠情况,印度计算生物学家Gautam Menon这样建议。 Menon此言有其缘由。2019年1月之前,印度政府每月向符合资格的博士生发放2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374元)至28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659元)的奖学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奖学金经常出现延迟发放的情况,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 自2018年10月以来,印度国内的研究生定期举行抗议活动,还有超过2000名学生进行了绝食抗议。这些学生说,他们收到的奖学金太低且经常被拖延,难以满足生活需要。他们的诉求是在当时的数额上增长80%。 2019年1月,印度研究生参加绝食抗议活动,呼吁增加奖学金。 迫于压力,印度政府最终宣布增加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最高增幅为25%。这意味着,约60000名博士研究生将可获得31000卢比至35000卢比的奖学金。 由于增幅远低于诉求,这项政策并没能使学生们满意。。
Tag:
论文(2532)学术(69)印度(3)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