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01第一篇SCI,曲折的发表过程本人第一篇SCI文章发表于2014年,是我硕士文章的翻译版。由于学科专业为航空工程,没有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发表SCI文章相对困难。我的文章发表很曲折,但结果还算好,最后发表一个影响因子2.05的期刊上,在
01 第一篇SCI,曲折的发表过程 本人第一篇SCI文章发表于2014年,是我硕士文章的翻译版。 由于学科专业为航空工程,没有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发表SCI文章相对困难。 我的文章发表很曲折,但结果还算好,最后发表一个影响因子2.05的期刊上,在航空航天类中算是很高的期刊了。 研究生一年级边上课边科研,学期结束时基本已经把研究内容做完,也得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结论,导师评价“世界前沿”。 研二整理结果,学校发表一篇EI期刊满足毕业要求,所幸很顺畅,两个月退修,一个月录用,可以毕业了 研三很忙,出国申请、面试工作。
导师看我每天心不在焉,说你再整一篇英文文章吧,加点研究内容,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或学术发展都有好处。 当时人整个很浮躁,恨不得立刻离开校园,导师想了个办法,拉一个博士师兄进来跟我一起做这个课题,文章我来当一作,师兄当通讯。 师兄人很好,毕业想留校,还差点东西。他跟勤奋,做东西很快,做完后每天都会催我整理结果。 我一看师兄这么玩命了,自己肯定不能懒惰,连着加班两个星期翻译完草稿,因为忙着毕业和工作,没跟导师商量,直接就把文章投出去,投给Acta Astronautica。
导师知道后也没说啥,静待消息呗。后来我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全奖offer,瞬间轻松下来,每天玩的不亦说乎。俩月后,文章悲剧,除了说创新性不太够,主要问题是语言不地道,语法太差。 自我感觉英语良好,说我英语不地道真的不能接受,去问老板,老板说文章写得确实不行。 本来期待老板给改改,那段时间老板在忙一个大本子,还经常出国,很没时间,让我自己找个语言润色机构,他给出钱。 不到一个星期,花了2000多,修改好,投出去。半年后录用,审稿意见很好,语言没问题后,文章的真正价值就出来了,再过几个月,成功发表。
安徽省级发表论文:从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经历看如何写好SCI学 其实第一篇SCI的文章成功发表,给人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层面的鼓励:“没想到我也能发表不错的英文SCI!”打破这个心结后,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文章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第一篇文章有语言润色公司的帮助,自己心里其实是有不甘的,所以后面几篇文章全是自己整理、润色,质量都没问题,顺利发表。 02 SCI英文期刊文章的写作经验 从我这几年发表几篇SCI文章的经历来看,发表SCI不难,我自己也总结了几条心得体会,想与大家交流: 1. 很多国人做的工作,学术价值都够,大部分人发表不了SCI英文期刊,主要是折在语言上。以我们这个学科为例,大多数能在航空学报和宇航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学术价值都可以,只要好好整整语言,SCI不成问题;2. 有的国外期刊审稿很随意,我曾投过的一篇影响因子为1.0的期刊,ASME旗下的,在写推荐审稿人的时候我直接填一个在高校工作的师兄,后来文章真的送到他的手里,不出意外地,那篇文章顺利接受,也是我投稿最为顺畅的一次;3. 有的审稿人非常好,我一篇文章投稿AIAA J时因为语法不过关,一个审稿老师从头到尾给我把语言润色了一遍,密密麻麻提了近200个错误,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文章最后也挂了,但我非常感谢他,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害怕投稿害怕悲剧,每次有修改意见都是对你文章的进一步完善。
安徽省级发表论文:从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经历看如何写好SCI学 审稿人给我的修改,简直是免费的语言润 4. 关于英语,最好的学术写作方法永远都是模仿:下载十几篇跟你做的方向类似的文章,参考他们写作的英语句子,变换一下改成自己的,这样最稳妥,语法大部分都能过关。 03 对于SCI文章的最大拦路虎,英语,应该这么做 英语写作,可谓是很多人发表SCI期刊的最大拦路虎,基本要求是写作准确、表达简洁、用词地道。 在我几万字的英语写作后,有几点语法方面的经验,大家也可以参考: 1. 使用定语从句时,少用which, that, who is/verb等句型,尽量把它们改成ing,ed等非谓语动词形式2. 少用can(could),能不用就不用,其实很多句子用中文表达“能,能够”意思的,在英文中不是用can表达的,尽量避免。3. 虚拟语气不要用,if once之类的能避免就避免,尽量使用陈述语气,避免口语化4. 介词的使用,比如点、线、面等,应该是at the point, on the curve, in the plane,介词使用等常常练习5. it is ...这种表达也尽量避免,太嗦,直接一些6. the的使用。其实我也不太熟练,但我总结了一个小规律,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the用错:如果一个名词有修饰的话,前面加the,否则不带。比如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应该有the) of vortex lift waverider, this favorable phenomenon is mainly resulted by (不应该带the) vortex effect.这句话中,前面的concept后面有of vortex lift waverider修饰,所以需要加the;而后面的vortex effect没有修饰语,所以不加the。当然对于特指名词的用法,还需要另外注意。 -------------------------------------------------------------------------- 这个回答里涉及到的有关信息,比如如何投稿、如何选择期刊等,有疑问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跟我讨论,或者关注我与我讨论。 95%的人还看了: 21岁保研到电子科技大学,22岁成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胡维昊教授的博士生。 已发表SCI/EI论文11篇,受理专利6项,获得行业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作为学生第一负责人,他协助指导6位研究生正在进行导师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分布式光伏与梯级小水电互补联合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作为导师助理,他协助导师撰写项目申报书3项,其中中英合作项目“Optimal Design and Schedule of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and Pumped-Hydro Storage Considering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已获得英方资助。 读博一年,他就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 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开展“献礼70周年,我为祖国点赞”主题活动,被人民网和新华网报道。 他是: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导学助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许潇。 趁年轻,去尝试:铸就“许潇速度” 研一时,许潇得知学院有一个面试转博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就报名了。“趁年轻,去尝试”,这一直是许潇做事的心态。在他看来,犹豫是不会出结果的,自己至少应该去尝试一次。
安徽省级发表论文:从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经历看如何写好SCI学 最终,许潇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成功通过了胡维昊教授的面试,仅在读研一年后就成为了一名博士生。 “虽然我年纪小,但我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成为博士生之后,许潇依然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许潇获得了2018-2019年度“机电菁英”。在2019年机电学院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中,许潇通过与高年级博士生们激烈竞争,最终拿到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通过导师胡维昊教授,许潇与全球工程学科论文引用量排名第一的丹麦奥尔堡大学Frede Blaabjerg教授和新能源领域顶级专家丹麦奥尔堡大学陈哲教授建立合作,共同
发表论文9篇,协助导师申报并获丹麦教育部“Renewable Energy based Smart Distribution Systems DENMARK-CHINA (REDS DENMARK-CHINA)”项目。许潇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小而不敢和大师交流,“趁年轻,去尝试”的心态帮助他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 在与行业内顶尖专家交流合作过程中,许潇对电气工程新能源领域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还启迪了科研方向。许潇说,正是在这过程中让他认识到了自己与业界大牛的差距,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如今,“趁年轻,去尝试”已经成为了许潇的标签。这种敢拼的心态也铸就了“许潇速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行动扎根科研 在许潇的本科阶段,凭着“不管未来怎样,做好手头的事”的信念,许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得保研资格,来到电子科大。 “当我接触到电气工程的那一刻,我就认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许潇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能源产业,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于是“推动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这项使命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在硕博阶段,许潇接触到了电气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凭借本科阶段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扎根电气工程领域学术科研”的想法逐渐也在许潇心中生根发芽。 “坦白地讲,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读博并收获科研成果,但学好专业知识后,这一切就像水到渠成。”许潇说,“有时候,我们当下在做的一些事也许还未彰显价值。但当某一天你需要它时,你会感谢曾经的自己用心去做了这件事。” 在成电深造期间,许潇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成果背后,是许潇不变的初心扎根电气工程领域学术研究,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认清现状后就想弥补差距,所以科研方向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规划和运行方面。清洁能源的高效便捷利用对绿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潇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助力绿色发展的践行。 不做只会写论文的书呆子 科学研究和思想工作要两手抓。为了全面发展自己,读博期间,许潇担任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他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自我磨练的机会,更是新时代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他励志要在为同学们做好服务的同时,让更多同学“走出”实验室,参与到党建活动中来。 作为党支部书记,许潇的目标是将自己所在支部打造成先进博士生党支部。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丰富博士生党支部活动,国庆前夕,许潇组织支部开展“献礼70周年,我为祖国点赞”主题活动,联合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党支部一同参与,党员们前往天府广场、春熙路、太古里进行快闪活动,在街头朗诵《少年中国说》,邀请市民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点赞。许潇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展现新时代成电青年的魅力,激发市民们的爱国热情,并为祖国送上成电学子真挚的祝福。 此外,许潇还组建了博士生党员支教团,在十月下旬去往都江堰天马镇的中学开展活动,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了解科研领域的前沿知识,引导他们立志成才。许潇说,“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在这方面,我希望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许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我希望这样的精神可以延续、传播,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许潇说:“学习也许不是每个人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这条路不乏趣味,这条路也不乏困难,但只要用心走下去,大胆走下去,总会迎来光明的未来。而许潇,正是在这条路上不断收获着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喜悦。 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一个的懵懂的本科生成长为初窥门径的专业科研人的路上,“扎根电气工程领域”的初心始终指引着他不断前行。许潇说,我喜欢现在一步步朝目标走去的状态,我要向胡维昊、陈哲教授看齐,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发挥我的价值!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文:学生记者团 谢雪霞 王旭 新闻中心 卿晗 。
Tag:
文章(156)发表(790)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